查看原文
其他

走出大山,到改革开放最前沿去!

中国建筑 2020-08-30



历时9个月,

走访6省8市,

访谈老领导、典型人物70余人,

层层筛选核心故事近百个

……

凝聚成一部主题教育片

《红色基因 蓝色力量》

第一集中回忆了中建人参与奉献

国家基建的光辉岁月

第二集让我们回到上世纪80年代,

看中建人如何融入改革开放洪流。




红色基因 蓝色力量②

改革开放 争先逐潮


请看第二集正片


改革开放,春潮萌动,万象更新。


1982年6月,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正式组建。相继划归中建总公司建制的,除了第一至第六工程局,还有东北、西北、西南设计院、西南勘察院等。



1983年9月,原基建工程兵第21、22支队经“兵改工”集体转业组建中国建筑第七、第八工程局。



政企分开、建筑业下海!肩负着改革开放、市场化“试水”的重任,中国建筑从此走出大山,走向大海!


搏击市场大潮创造“深圳速度”


要下海,当然要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地方去。


这是深圳国贸大厦工程的四位主要负责人,人称“四顶红帽子”。提起参与当时“中华第一高楼”的建设,时任工地主任、施工指挥的王毓刚百感交集。



王毓刚:由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,建筑施工队伍必须是自谋出路,自负盈亏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是1982年元月份来的深圳。



1983年1月,中国建筑一举中标国贸主体工程。


王毓刚:中标以后,我们定的方案是主楼五层以下常规施工用翻模工艺,五楼以上标准层用滑模工艺。



中国建筑之所以能中标,是因为投标中采用的是滑模技术方案。那是国内首次采用如此大面积的整体同步滑模工艺。


王毓刚:一次两次三次失败,当时,我们也很沮丧。为什么会失败?



各种指责和劝阻接踵而来,把项目团队压得喘不过气来。


王毓刚:装备力量不够,要解决垂直运输装备,那么就要买塔吊、输送泵、搅拌站。我们把所有的工作准备做好以后,请求开机。



李传芳:9月18号那天一开机)混凝土墙面又平又光,我们成功了。


张恩沛:高兴得抱着跳啊,有不少人就出去买了鞭炮回来放。



从此,滑模施工进入快车道,从最初7天一层,提升到6天一层、4天一层,从第31层起,速度稳定保持在3天一层,最快时是2天半一层楼。


王毓刚:我记得是3月5号,当天晚上写了一篇稿发到北京,《中国青年报》第二天见报,接着是《光明日报》、《人民日报》转载。



这是中国高层建筑历史上的奇迹,标志着我国超高层建筑工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。


从此,“三天一层楼”的“深圳速度”享誉中外,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。


从“学徒”到“总包”的北京国贸



与深圳国贸的建设遥相呼应的,是两千多公里之外北京国贸的建设。


1985年,常本宏是北京国贸一期工程的调度员。在项目中方施工人员的眼里,当时的国贸一期是“争气楼”。



常本宏:这个工程是外资工程,没有找我们中国人当总承包,认为国内的实力还不行,所以就找了外国的SAE来当总承包商。我们中国的队伍是跟在后面当分包商,也就是“学徒”。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,工程管理方面、技术方面,对用工的控制以及整个流程的质量管理等,对我们今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。



1996年,国贸二期开工,中国建筑成为工程联合承包商。


2006年,国贸三期开工,中国建筑成为工程总承包商。


那时候,常本宏的儿子常奇峰也已成为中建人。



常奇峰:我是2004年进入中建的,国贸三期不管是3A还是3B都是精密结构。关键是施工技术的更新,我们的核心筒采用爬模技术,测量工具用的是北斗卫星定位。



从国贸一期到国贸三期,三十多年时光,倏忽而逝,常氏父子的故事,就是中国建筑改革发展史的缩影。从深圳国贸到北京国贸,中建人参与完全市场竞争,积淀了“改革创新、勇于争先”的文化基因。



主题教育片完整视频看这里


主题教育片在学习强国首页推荐


推荐阅读


点击下方图片,

为网络正能量投票吧!



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!
内容来源:中国建筑融媒体中心
素材来源:党建工作部

猜你喜欢↘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